首页
>政务公开>服务资讯>通知公告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2- 08- 05 09: 36浏览次数:

有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成都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7月29日


成都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1〕48号),加快推进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监管,加强科技支撑,提升能力建设、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为防灾减灾、农业生产、污染防治和重大活动保障等提供坚实支撑,更好服务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同、综合监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发展格局,形成组织完善、职责清晰、服务精细、保障有力、安全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人工影响天气监测、指挥、作业、安全、科研五大能力明显提升,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更加优化,防范处置安全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自动化改造率达到100%,人工防雹影响区覆盖面积达到6000平方公里,增雨作业影响区覆盖全市辐射成都平原经济区,安全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监管体系更加健全、成都超大城市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到2035年,人工影响天气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科技和服务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监测能力建设。优化探测装备布局,加快推进局地天气雷达监测组网建设,补充布设雨滴谱仪、云雷达、高性能增雨云物理机载探测设备等系列云降水探测设备,与现有风云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地面气象观测等气象探测体系,共同构建监测精密、技术先进的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立体监测网络,为人工影响天气监测预警、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和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支撑。[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逗号前面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能力建设。充分应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建设适应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作业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和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建立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飞机空地传输通信和信息化空域申报系统。利用多源雷达数据,发展云降水探测资料的融合处理技术,推进多源融合降水、三维云场、水汽场等实况监测产品和雷达预警产品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和分析评估中的应用,优化完善各区域不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目标条件识别精细化预警指标体系,提高作业条件预警识别准确率和作业效率。[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三)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结合防雹抗旱、森林防灭火、大气污染防治等不同领域需求,优化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布局,在西部龙门山、东部龙泉山区域新增布设人工增雨地面烟炉,开展聚能空气炮等新型作业装备试验与应用。推进地面作业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火箭、高炮等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升级和信息化改造。加强安全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新技术和高性能增雨飞机等新装备的应用,加大飞机增雨作业服务力度,探索开展无人机探测和增雨新技术作业试验。[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公园城市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能力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考核体系。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依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器材购销、运输、存储和使用等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建立市、区(市)县两级智能化人工影响天气安全联合监管平台,强化“三码合一”新型弹药推广应用,实现对作业场所、重要装备、重大危险源的远程视频监控和实时风险预警。[责任单位: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五)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研能力建设。将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作为民生科技重点支持方向,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协同创新团队,开展云水资源评估、作业条件监测预报等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联合攻关。持续开展人工增雨(雪)、防雹、消云减雨、改善空气质量等科学试验和成果转化。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公益性科普宣传的重要内容融入防灾减灾基地和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社会公众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认识。[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协调作用,加强对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督促落实。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各司其职,加快形成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工作合力。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要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协调会议制度,切实加强本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单位: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二)依法依规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要制定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明确相关部门在人工影响天气弹药规范化存储运输、作业安全、人员备案、作业站点巡查、空域申请使用等环节中的安全监管职责,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演练,依法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联合检查,确保安全责任和防范措施落地落实。[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气象局,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三)加强投入保障。市、区(市)县两级要把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作业站点标准化、飞机和地面作业装备现代化等基础建设经费,以及大气环境治理、防雹抗旱、重大应急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专项作业经费,支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四)强化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一支与超大城市人工影响天气保障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化队伍,增强市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科研专业人员和区(市)县基层人工影响天气机构作业人员力量,加强培训考核,完善激励措施,按规定落实福利待遇和保险政策。[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应急局,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